励志故事
朱天才:从乡村教师到拳坛巨星 闻达天下
1950年,他六岁。
懵懂的年纪,因其外祖父陈广禄无子,他跟随母亲千里迢迢从西安回到陈家沟,落户外祖父家。
人生从此改变了。
外祖父陈广禄对太极拳颇有研究,在这个拳风浓郁的偏僻平原乡村,这个从小就爱读书、内秀斯文的孩子还找到了一个最大的乐趣--学练太极拳。
幸运的是,1958年,
族舅、一代太极宗师陈照丕从黄委会退休返乡,在家中设馆义务授徒。
爱拳如命的他有幸被族舅收入门下悉心调教。
如饥似渴,苦练不辍,他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机遇,跟着族舅一招一式苦练勤悟,讨教拳理。
这一练就是14年。
1960年,年仅十四岁的朱天才就开始在太极拳界崭露头角。当年,温县南张羌公社举行全乡学生运动会,数千名学生中,他一举夺得第一名。此后,他频频参加本地及省市举办的太极拳赛事,连连拿奖。后来在国内举行的武术比赛中,曾两次获省武术比赛的陈式太极拳冠军,两次获得全国武术比赛的金牌。
族舅疼他,他曾和同伴去郑州看望族舅,捎了一斤白糖,族舅第一次狠狠生气了,坚决不要。
他也疼族舅。族舅教拳教得太辛苦,腿、脚肿得连鞋子都穿不进去,族舅用剪刀把鞋子剪个大口子,穿上鞋继续教。看着夜半煤油灯下族舅瘦小的身影,他的汗水和泪水搅在一起,练得更下苦功。从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、二路到太极推手、器械,他无一不精。
4
上世纪80年代,他即鹤鸣九霄。开始频频走出国门。
受新加坡内务部长李炯才力邀,第一站他走进了新加坡。首场太极表演,容纳六千余人的体育馆座无虚席,震撼于他美轮美奂的表演,之后的首次培训班上,学员爆满,分别来自马来西亚、加拿大、英、美等不同国家。新加坡内务总理向他赠送金盘,频频挽留,他在新加坡传拳半年,被誉为“新加坡陈氏太极开山人”,后被新加坡接纳为永久居民。
随后,他频频应邀出访各国,再获“陈氏太极拳在韩国第一代传人”等各类美誉。
6
走到哪里,都有挑战。
膘肥体壮的外国人赤脚往大树上连跺几脚,枝叶颤动,枝干开缝流淌汁液,然后蓄劲提腿,一脚踢来。他气沉丹田,腹部一鼓,“当”的一声,对方撞出去又跌倒在地。
人们惊呼赞美,他只解释:“世界上拳种很多,每个拳种都有所长,拳不分好坏,人也不分门派。不是我功夫好,只是练得多……”
不骄不燥,宁静淡泊,他质朴而真实。
他的脚步再难停歇。
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日本、韩国、西班牙、印度……他先后到过四五十个国家和地区,走到哪里,都有狂热的学员,热情的媒体。
只有他能体味这背后为之付出的汗水和艰辛……
因为责任,他无法止步。
但每每想起老师当年教学生时肿得馒头样的脚,便再不觉得苦。
他感恩能幸运恩师,幸遇太极。
因为它,无论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,
他都能在刚柔太极间,传递这份来自大国文化的骄傲与自信。
传拳至今,他行迹遍布世界各地,培育学员多达数万人,各地太极拳优秀弟子无数,金牌不计其数。更让他骄傲的是,四个儿子子承父业,成龙成虎,奔走世界各地,成为当地太极拳传承的中流砥柱。
而他,每年绕地球几圈。
他的角色不仅是太极拳传播者,更是一位优秀的使者,成为沟通世界、缔结友谊的桥梁。
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。
人和社会、人和自然,人与人之间。
一生痴拳,拳亦融入他的生活,拳即是他,他即是拳。他走到世界各个角落,便把最美的太极带到那里。
儒雅、从容、睿智、超然,这位夕阳老人,像他的字,与一切融洽相乐,有张有弛,浑然一体。
他说,太极拳修身养性,其最高境界即返璞归真,和周围一切和谐。
他,还有他的太极,即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与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