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氏太极拳鼻祖陈王庭晚年画像
陈王庭晚年画像一幅,持刀立其后者即蒋发。此像原悬挂于陈氏家祠,惜乎“文革”中被毁。据说画像是在白布上画的,原件在陈家的后人陈水来家保存。当时陈庆州(现已七十五岁)有心机,把画像原件拍成照片,按原件的尺寸放大,才使照片保存到现在。现在社会上流行的画像,多为现代人据此重画。这张照片可能是太极拳界最重要的照片之一,它揭示了陈王庭和蒋发的身份关系。
陈长兴晚年画像
陈长兴(1771—1853),字云亭,陈氏十四世,太极拳第六代传人,自幼受业于其父秉旺,太极拳、械出神入化。成年后以保镖为业,在武术界享有盛名,被称为“牌位大王”,他对太极拳的发展,贡献颇丰,可谓继陈王廷创拳后,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,又树起了一座丰碑。他不但将陈王廷所创之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,精炼归纳,不足者补之,重复者裁之,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,即现在老架(也称大架)太极拳一、二路,并且据己所得,发展了太极拳理论。其著述流传下来的主要有:《太极拳十大要论》、《太极拳用武要言》、《太极拳战斗篇》、《陈长兴太极拳总歌》等。这些理论著作,极大地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宝库,将太极拳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,对后人启发很大,是中华武术的宝贵财富。特别是他敢于打破门规局限,将陈家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(旧称广平府)的杨福魁(露禅),在太极拳历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,大普及的时期。
杨氏太极拳鼻祖杨露禅
杨露禅(1799—1872年),名福魁。河北广府(今永年县)人。在陈氏师徒练拳时,在一旁观看,久而久之,竟有所得。后被陈长兴发现,见其是可造之才,不但没有怪罪他,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,和陈德瑚商量,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。这样,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。
杨露禅正式拜师后。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,深得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先生所传精髓。艺成时,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。为了生活,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,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。因武艺高强,号称“杨无敌”。
武氏太极拳鼻祖武河清
武河清,字禹襄(1812-1880),号廉泉,清代直隶广平府人。
武河清于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极拳,精妙始得。此后勤加钻研。
武禹襄终生研究太极拳,及至到老,病卧床榻,犹为侍疾者讲论拳术,娓娓不倦。其甥李亦畲、李承纶均从其学,尤以李亦舍拳艺最精。
吴氏太极拳始祖全佑
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
吴鉴泉,又名爱绅,满族,(1870---1942),河北大兴县人,吴式太极拳创始人。吴自幼喜爱武术,随其父习练太极拳。(其父全佑,随杨露禅、杨班侯父子学习太极拳大、小架,久练不缀,为一代太极名师)。
吴鉴泉所创的吴式太极拳共84式,特点为:拳架小巧,具有大架功底,刚柔相济、快慢相间;演练起来轻快柔和、连绵不断、开展不失紧凑,紧凑中又透轻松自如。
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
孙禄堂(1860—1933年)名福全,字禄堂,晚号涵斋,别号活猴。孙氏太极拳创始人,河北望都县东任疃村人,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,堪称一代宗师,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,天下第一手之称。
孙禄堂自幼习武,形意八卦业精于身,1918年,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,将形意拳、八卦拳、太极拳三门拳术从理论到内容提纯升华融合为一,创孙氏太极拳。
陈发科(1887-1957),字福生,陈氏十七世(太极拳第九代),是陈氏十四世“牌位大王”陈长兴曾孙,师承其父延熙.是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。陈发科先生一九二八年应许禹生等之邀到北京传拳,他以“挨着何处何处击,将人击出不见形”的高超技艺受到北平武术界的叹服,从而在北平站住了脚,开始在北平传拳,改变了“谁知豫北陈家技,却赖冀南杨氏传”,开创了“不意陈君标异帜,缠丝劲势特刚强”的新时代,使得有300多年历史的只流传在陈家沟一隅之地、一姓之众的陈氏太极拳走出了陈家沟,是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。陈发科技艺高超,教学有方,从学者甚众,培养出了李经梧、洪均生、李剑华、雷慕尼、田秀臣、陈照奎、冯志强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,开创了陈式太极拳的新纪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