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乐道课程
松在紧中求
发布时间:2017/10/20 访问量:508

mmexport1505925985682.jpg

“松”是在“紧”的基础上盘练出来的,人体的运动构架由骨骼、关节、肌肉组成,肌肉以“松紧变化”为主,产生“爆发力”,这在体育运动当中比较多见。而练习传统拳,第一步却是“撑筋拔骨”,是“紧中紧,崩断弦”的节奏,传统拳盘练由“硬式”开始,随着撑开骨节、拔起大筋数量的累积,由量变到质变,关节活动范围增加,关节间连接的“大筋”拔长,关节开始表现出不曾有的“松活”,有拳谱讲,“筋长一寸,力大无穷”就是这个道理。此时,在运动时可以表现出来“猫”一般的“松沉、轻灵”,可以做到“静如处子,动如山崩”。究其实质,“松”是在“紧”的基础上盘练出来的,关节大筋的崩弹取决于关节撑开的程度,此时的“松与紧”就能够同时存在,“肌肉”是松的,但“关节大筋”却是崩紧的,这样的“松”,才是真的松!

“松在紧中求”,由紧入松,通过“撑筋拔骨”达到关节的“开”,“骨缝”轻松开合,与此同时肌肉却真正做到了“松”,并非主观意识去寻找“松”。

我们在练拳时,很多时候,师父教徒弟都强调一个“松”字,如果理解成为肌肉的“松”,发劲的时候,可能就会变成肌肉的松紧“爆发力”。如果我们可以“由紧入松”,通过“撑筋拔骨”达到关节的“开”,“骨缝”轻松开合,此时表现出来身体“柔软无骨”,似乎非常“松”,其实这种“松”是不需要刻意的放松肌肉的,反而相反会去找“紧”,寻找“大筋”拉起的紧,与此同时肌肉却真正做到了“松”,但松不是目的,只是一种现象。我们不能把现象当练法,这样会越走越远,背道而驰。当我们能够用“筋骨崩弹”时,本质上讲,已经忽略了肌肉的存在,并非主观意识寻找“松”的过程了!所以,“松与紧”是相对的!

“用意”是引导撑开筋骨的先决条件!如果用肌肉的力量使关节打开是非常困难的事情,使肌肉松而使筋骨崩,是传统功夫的根本。

DSC_9403.jpg


“在气则滞,在意则灵”,用气调整用力,往往会带上很大的肌肉力;用意引导,是撑开筋骨的先决条件!我们在“撑筋拔骨”的过程当中,如果想依靠肌肉的力量使关节打开,是非常困难的事情,因为肌肉紧张,关节被自动包裹紧,越用力就越不行。比如,我们在开肩的过程当中,就非常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,这也是阻碍我们进步的最大障碍之一!如果能够将身体的肌肉放松,依靠身体的磨擦产生阻力,而肌肉则不会因紧张而紧崩,在阻力的作用下,使本已放松的肩关节拉伸开,使大筋能够崩起,产生弹力,就是比较惬意的事情,所以说,“在意不在力”,当我们对自己的身体越来越熟悉,劲力就越来越强!所谓“千遍万遍,千万遍”,就是在寻找平衡点,使肌肉松而使筋骨崩,是传统功夫的根本。

人能够控制腰脊,这就是“用意不用力”心法。用意,身体的表现是一静,这个一静,腰脊就有感觉了,枝节也放松了,身体节节贯串,发力是自然的一松,不多不少。把身体的部分当作外物去体会,自然就进入“放松”状态。手臂,腿脚,必须是外物。肩背呢?左半身把右半身当外物,上半身把下半身当外物,然后再调换过来。

把自己的手臂和脚,不需要参加做功的那部分身体。想象成外物(相对于做功的部分),这部分身体就安静下来了。觉得身体是外物,就是安静的极致。任何姿势,任何时候,去“外物”一下身体,必有奇效。

有人先天关节缝隙紧,身体僵硬,也有人身体较柔软,骨节容易拉伸,筋骨的练习如同“和面”,通过不断的揉练,慢慢变得有“劲道”,韧性十足就对了。

DSC_9415.jpg

“软在硬中求”,是对“筋骨”训练的真实写照。每个人的筋骨所呈现的状态是不一样的,有的人关节缝隙较紧,身体显得僵硬,也有人天生身体较柔软,骨节非常容易拉伸,这属于先天。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,将原本闭合的关节慢慢拉伸,通过外界的阻力,使其撑开,在练习中用力要恰到好处,切忌用蛮力!关节较松,缝隙容易开合的朋友,则要侧重梢节的崩起,否则可能因大筋“过软”而无法崩弹!筋骨的练习如同“和面”,硬则加水再盘,软则加面粉继续揉,通过不断的揉炼,慢慢变得有“劲道”,韧性十足就对了!



版权所有:Copyright ? 2013 - 2014 版权归南宁市乐道太极俱乐部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。
南宁市乐道太极俱乐部地址 :南宁-南宁市青秀区桂春路10号琅西市场四楼 402室
QQ:727121484  电话:18172048611 / 15676111800董志鸿
ICP备案号:桂ICP备17006293号-1 ; 技术支持:桂林领新文化传媒(桂林宝宝网)
返回顶部 ↑
版权所有南宁市乐道太极俱乐部
技术支持:桂林领新文化传媒